文/令狐少侠
看过《神雕侠侣 》的都知道,独孤求败埋了四把剑,代表四重境界。
到现在我还时常记起那句“重剑无锋,大巧不工”,颇含哲理,耐人寻味。
也许每个人的理解各有不同,今天少侠带大家再次重温下这四重境界。
一、“凌厉刚猛,无坚不摧,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。”
“弱冠”,古代指二十岁之前。白马长枪飘如诗,所向披靡少年时,这个年龄段,年少气盛。
初生牛犊不怕虎,对世界充满不满与愤慨,做事所向披靡,不计后果,干脆利落,也有种出名要趁早的感觉。
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汉武帝时期的霍去病,十八岁就升为嫖姚校尉,率领八百精骑深入大漠,一战成名,斩杀包括匈奴单于祖父若侯铲在内的两千多人,并俘虏匈奴单于的叔叔。
此战汉武帝收到战报大喜,封霍去病“冠军侯”以表彰其勇冠三军之意。成语勇冠三军据说就出自于此。
但刀子磨得太快,也容易折断,有利便有弊。此时凭着这一股无坚不摧的势头,与河朔群雄争锋倒是足矣!
二、“紫薇软剑,三十岁前所用,误伤义士不祥,悔恨无已,乃弃之深谷。”
二十到三十岁的年纪,离开校园开始搞事业,心理变化上从刚入社会的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”,到而立之年的“不如意事常八九,可与人言无二三”。
纯粹、正直,固执地认为对就是对,错就是错,一心要伸张正义,认为只要凭借自己浑身使不完的干劲,任何问题都能摆平。
所以锋芒毕露难免伤及无辜,“误伤义士不详”虽不知独孤前辈当年究竟伤了何人,但想来也必非常懊悔。
正如很多事情,光用眼睛看不到问题的本质,得用心去看。而等真相大白你才恍然大悟,却为时已晚,徒有懊悔罢了。
三、“重剑无锋,大巧不工。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。”
三十到四十岁的年纪,人已渐渐能看透身边问题的本质,变得老练、庄重,人情练达即文章,不出手则已,一出手对手更无还手余地。
就像金庸笔下很多地方提到的那样,一两招看似平平无常的掌法、剑法,在普通人使出来和高手使出来威力全然不可同日而语。
在绝对实力面前,任何巧妙的剑招、技巧全都如同破铜烂铁,不值一提。有种大智若愚、大勇若怯的感觉,但说到底也是“横行天下”的霸道之法。
这让我想到了《三国演义》中的东吴陆逊,诸葛亮说他十年磨一剑,不露锋芒,告诉刘备不可轻视。
但这时“莫非朕不知兵”的刘备不听诸葛亮之劝,一意孤行,致使兵败托孤白帝城。
这一战让三十六岁的陆逊一战成名,火烧连营七百里,吴王宁不敬书生!
正如这个年纪的独孤求败,已不再是那个仅仅只能与河朔群雄争锋的少年,也不再像二三十岁时只知埋头苦干、不抬头看路的无畏青年,而是开始慢慢“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”。
学会了沉下心来总结过去、迎接未来。
四、“四十岁后,不滞于物,草木竹石均可为剑。自此精修,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。”
复旦大学的王德峰教授曾说:“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不知道有命,此人悟性太差。”
四十岁以后,从不惑之年迈向知天命,知世故而不世故,早已不需要再用“横行天下”来证明自己的实力。
此时的独孤求败,轻易不会再出手,即便出手也能斩敌于无形之间。
“无剑胜有剑”正如《笑傲江湖》中独孤九剑的“无招胜有招”武学真谛,渐入化境,随心而欲,开始勘破世间规律、领悟人生的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