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乡年味 · 记忆里的几样儿年货

香和香烟,香应该叫请,不能说买,跟它一起的还有“黄表”,极少见到图片。腊月二十三晚上开始烧香,三十晚上、初一早上,初五早上,十五晚上都要烧,十六早上烧罢,这个年节就算过完了。烧香是大人的信仰,小孩子也烧,不过是拿在手里放鞭炮用。香烟就不提了,在河南老家,见人递烟,是最基本的礼节。

红蜡烛,烧香伴侣,烧香时先把蜡烛点着,然后拿一把香在蜡烛上点,蜡烛一定要红色的,有讲究。

500响,1000响,这些都是老炮图片,现在恐怕都一万响起步了。过去日子都仔细,没钱的500响,刚听见响就放完了,有钱的2000响,听起来是要长那么一小会儿,可就是这一小会儿,会让人觉得有点儿面子。过年听放炮,听长短早晚,就大概知道是谁家放的啦。

春联,过去常有“小心灯火”贴在厨房里,“日行千里夜行八百”贴在手扶拖拉机上,“树木兴旺”贴在院子里的树上,“出门大吉大利”贴在院门外面,现在的倒是简单多了,虽然我们都更有文化了,可是敬畏感越来越少。

过年是吉祥的事儿,但是人们还是要买火纸,因为家家户户都要在三十儿下午去祭祖上坟,给逝去的人送过年钱,所以这也是家家户户过年要置买的东西。

肉,分大肉、牛肉、羊肉,大肉就是最普遍的猪肉。大肉在老家用途广泛,烧香祭祖做贡香肉,自己包饺子做肉馅儿,还有走亲戚送礼用的“礼条”,所谓礼条就是四斤多的肋条肉,你来我家掂一块儿,我去他家再拿上,他去你家再上,就这么转来转去,碰上温暖的年景,落到最后一家手里,多少是要有些气味了。

鱼要说是不怎么吃,不过家家户户还是要买上两条图个吉利,年年有余嘛,择洗完也不吃,就挂在院子前檐底下冻着,害的家里的馋猫天天仰着头叫。

有肉,就得有调料,那时候还没有十三香和南德,五香粉很普遍,记得老包装是塑料的,上面印了一只蒸熟冒烟的鹅还是鸭子,记不清楚了。

过年,离不开灌酱油和醋,酱油吃不了多少,用5斤壶,醋看每家喜好,爱吃的得用上10斤大塑料壶,一只吃到夏天割麦。图中这位大爷手里掂的白塑料壶,目测应该是5斤的。

粉条,也算是肉的伴侣,在以前,如果不是过年,你几乎无法在集上买到粉条。过年熬菜,粉条是必不可少,说到熬菜,一般都是自己家人吃,或者非常近的亲戚来了熬锅菜也行,如果是普通亲戚,那是一定要炒盘子上桌的。

锅盖儿,没错,过年要蒸好几锅馍,能一直吃到十五,往往锅盖就要换新的啦,往街上赶集,碰上不错的,是一定要带一个回来,把已经有些破烂修补过的换掉。

箩筐,过年要炸各种过油菜啊,没地儿放,那就买上它几个新筐,春节放一放菜,过了节就改变用途,直接下地干活用了,毕竟平时也没那么多好吃的要盛放。

饼干、点心、方便面、白糖、龙须面,这些都是走亲戚的必备礼品,记得当年那种白绿相间外包装的“南街村”方便面在农村很是畅销,十六圆一件,再配一样儿其他的,骑着自行车就去亲戚家了。

挂历、台历,明星在农村也很流行,单张的那种塑料画,往往贴在小青年的房间里,十二张带封面的厚挂历,就挂在堂屋的墙上,过去一月就翻过一页,日子也就这么一天天一月月在庄稼人的手里翻过去,也把我们从小学翻到了中学,中学翻到了大学,翻到了离家几千里的他乡。

注:如果您看到这些图片也想写一写当年的记忆,欢迎来稿,邮箱:840089816@qq.com。引用图片说明--图一:田边汉,图二:汇图网,图三,网络,图四:北方的河,图五:树里闻歌(poco网),图六:李万峰,图七:南阳网,图八:网络,图九:南阳网,图十:御风,图十一:李万峰,图十二:微博@曾用名闫较好,图十三:网络,图十四:新浪图片。文 | 乡土河南

原文链接:,转发请注明来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