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谁·闲坐

——师父您在给谁烹茶哦?我咋看不见有人在坐

师煎茶次。
道吾问:“煎与阿谁?”
师曰:“有一人要。”
曰:“何不教伊自煎?”
师曰:“幸有某甲在。”
——《五灯会元》卷五

一日在石上坐次,
石头问曰:“汝在这里作么?”
曰:“一物不为。”
头曰:“恁么即闲坐也。”
曰:“若闲坐即为也。”
头曰:“汝道不为,不为个甚么?”
曰:“千圣亦不识。”
头以偈赞曰:“从来共住不知名,任运相将只么行。自古上贤犹不识,造次凡流岂可明?”
——《五灯会元》卷五

喏,百丈在煎茶,道吾来了:
“师父在给谁煎茶啊?”
“那谁。”
“他自个不会吗?”
“哦,那人的蠢样子你没见过吗?(你看像不像《庄子》里面的‘中央之帝’,一团浑沌?像不像《零零法》里面的‘无相老怪’,我们小时候看得毛骨悚然?哎,‘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。’嗯,‘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么?’整个一呆若木鸡,他会整啥?)嗯嗯,不过幸好还有我……”
嗯,药山在打坐,石头看见了:
“大师在做什么?”
“什么也不做。”
“那不是闲坐吗?”
“闲坐也是做。”
“那您方才说的什么都不做是怎么做到的呢?”
“去问那谁(如来也不会)。”
亦复如此,他=空中人=真心=〇
课外作业:
幸有某甲在”之“某甲”在参悟中指谁?

君不见,绝学无为闲道人,不除妄想不求真。
无明实性即佛性,幻化空身即法身。
——永嘉《证道歌》

禅说“一粒米”道谓“一粒粟”。
请教诸君,“米”与“粟”究竟有什么不同呢?
关于它的法力,佛陀有偈云:

佛观一粒米,大如须弥山。
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还。


佛教中拿“米”说法,在《阿含经》里就有了,不知道是否是最早出处。
但是最知名的,是在五祖、六祖的对话中。


“米熟也未?”
“米熟久矣,犹欠筛在。”
——《坛经·行由品》


古人舂米,先是把谷物去壳。
那这里的“熟”,就是已经壳脱见“米”了——请问,此刻这一粒还是那一粒吗?
嗯嗯,无疑是。或者,无疑不是。
都对或者都不对,你说就是,我没意见,听高僧说:“千粒万粒从一粒生,只这一粒从甚处生?千灯万灯从一灯起,只这一灯从甚处起?识得一灯,千灯万灯灯灯不疑;识得一粒,千粒万粒粒粒无碍。三脚驴子弄蹄行,踏破无边香水海。拈拄杖卓一卓:‘顶门也少这一槌不得。’”(《元叟端禅师语录》)
课外作业:
顶门也少这一槌不得。”怎么讲?
说回来。
继续谈那个“脱壳”的过程……
打比喻说吧,犹如“爆米花”——“噼里啪啦”……
“稀里哗啦”地整个就一个自动化……

一点圆明等太虚,只因念起结成躯。
若能放下回光照,依旧清虚一物无。
——《性命圭旨》太乙真人云


很多炼丹的师傅记了一脑瓜子的“口诀”,诸君请问可曾用上一条否?
所以伍柳曰“名是事不是。”
理论上是,实践中不是啊。


“龙女亲献佛,未审将什么献?”
师以两手作献势。
——《赵州录》


“如何是口诀。”
“近前来。”
师掷拂子曰:“会么?”
曰:“不会。”
师曰:“趁雀儿也不会?”
——《五灯会元》卷十三


有同学问了:“龙女咋献宝珠咧?”
赵老师双手一托:“不就是这样子塞?!”
有同学问了:“禅道有口诀吗?”
道膺挥了一下拂尘:“赶麻雀会不会?”
哈哈哈哈哈哈哈哈O(∩_∩)O哈哈哈~哈哈~……
#¥%……&*%再让人笑一会儿^_^ 笑死人啦笑不活啦。
无为而无不为”——就是禅道与上品丹法为人们提供的“方法论”嘛。
“一粒”当下即化为“百千粒”,如芥子炸开须弥成像高山仰止般地充塞于天地(虚空)间——“东土维摩”曰“难难难十担油麻树上摊”。

教君杀贼法,不用苦多方。
慧剑当心刺,心亡法亦亡。
心亡极乐国,法亡即西方。
贼为象马用,神自作空王。
——庞蕴《诗偈》

原文链接:,转发请注明来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