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二十年十月,八百里加急军报撕裂了紫禁城凝固的空气——吴世璠授首,三藩之乱终告平定。年轻的康熙帝朱笔一挥,一道诏书令整个后宫沸腾:“宫中凡年及十六岁以上的女子,一概放出宫去,任其婚配!”
诏书所至,储秀宫的老嬷嬷目睹了毕生难忘一幕:那些平日里如履薄冰的小宫女们,当夜蜷缩在被窝里,啜泣声连成一片。这是她们被深宫铁律禁锢多年后,第一次被允许拥有凡人的念想。
但她们并不知晓,紫禁城之外的世界,早已没有她们的容身之所。
宫中岁月,绝非世人想象的锦绣堆。宫女们多是包衣奴才之女,踏入宫门便沦为皇家消耗品。她们需如幽灵般悄无声息行走,每日劳作十六个时辰以上,站着匆忙扒几口冷饭果腹。主子稍有不悦,打骂如影随形;若犯小错,慎刑司板子便毫不留情落下。康熙朝宫女月银不过二两,仅够在深宫夹缝中卑微求生。
史书不见一人留恋宫闱。可当紫禁城大门真正在身后合拢,残酷现实才露出獠牙。
苏州织造李煦奏折惊心:有宫女出宫后竟冻毙街头,无片瓦遮身。内务府档案里,更有衰老宫女匍匐于地,苦苦哀求回宫当个杂役,只为“求一碗饭吃”。
她们大多错过了婚嫁之期,娘家或毁于兵燹,或因贫贱无力接纳一个“多余”的女儿。最终,她们或被卖作富室之妾,或青灯古佛了此残生,更有甚者,辗转流落至烟花巷陌,身陷泥淖。
康熙是否知晓这些女子的末路?历史沉默,唯余叹息。
紫禁城的神武门,见证了清王朝的兴衰。1912年,当最后一批宫女踉跄走出宫门,守门太监听见一位白发老宫女喃喃低语,字字泣血:“要是康熙爷,再打一次胜仗,该多好啊……”
那一道曾让无数人喜极而泣的诏书,竟成了她们一生中唯一可望而不可即的“恩典”。当宫门在身后关上,世界竟比深宫更冷。自由是生命最华美的冠冕,可当生存的根基被连根拔起,自由便成了悬在深渊之上的风筝线。